【新华企业资讯3月24日】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在开展乡村振兴的2年多时间里,云南省施甸县木老元和摆榔两个"直过民族"布朗族乡镇的整族帮扶项目发展情况如何?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云南中烟")驻村队员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着怎么样的积极作用?近日,笔者走进布朗山乡,看布朗山乡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抓产业:示范为要,乡村产业动力足

产业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

"不敢养、不会养,不敢种、不会种"等顾虑是限制布朗族群众迈开腿发展产业的"拦路虎".

"发展乡村产业短期靠帮扶,长期还得靠群众内生动力。"施甸县摆榔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陈毕华介绍,要在各村寨寻找、培育致富带头人,通过产业示范,带动产业发展壮大。

走进摆榔乡大中村新海家庭农场,山谷密林中深藏一座座鸡舍,90后布朗族返乡创业青年张海彪正在给鸡群添加饲料,他敲敲饲料桶,鸡群从密林中追逐而出。

2016年,云南中烟相关部门主动联系张海彪,帮助他成立养殖合作社,鼓励他带领群众产业致富。如今,新海家庭农场总面积已近300亩,资产规模超300万元。家庭农场的成功,增强了村里干事创业的信心。

图为驻村队员帮助农户采收沃柑

2022年,张海彪与哥哥张海潮带领几户农户,开始尝试羊肚菌、姬松茸种植,扎实的技术支撑和摆榔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头年种植就实现大丰收。36亩羊肚菌,于去年11月中旬播撒菌种,12月底开始采摘,在春节后大量上市,可以持续采摘至3月底。

"预计一亩产量300市斤,产值2.4万元左右,1月份到现在已经采摘3600市斤,预计总产量5吨左右,实现总产值80多万元。"张海彪说。

良好的收益让村民增加了信心,"种起来、种起来"成为了村民急切的呼声。"种植是有季节限制的,要等到冬天喽。"张海彪乐呵呵的向群众解释。

摆榔乡产业发展的红火,也带动了木老元乡群众的热情。

山高、坡陡、温差大,木老元乡难以发展规模化种植。不过,2000多米的海拔差,造就了木老元"热、温、寒"的立体型气候,为差异化、特色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

"规模化发展基础薄弱,小特精模式大有可为。"据云南中烟驻施甸县乡村振兴工作组组长李梓龙介绍,通过致富带头人示范带动,"热区果蔬、温区禽蛋、冷区牛羊"的产业格局已在木老元落地见效。富硒沃柑、长寿豆、鲜鸡蛋、肉牛、生态羊,已经成为木老元村的致富产业。

"脱贫攻坚以来,布朗山乡改变的不仅是村容村貌,更是大家致富的决心和方法。"木老元乡党委书记李友谊表示,在云南中烟帮扶下,木老元群众发展产业的思路得以拓宽、目光更加长远,一批"新农人"依托绿水青山,建起了以生态养殖、田间采摘、林下种植等农业产业为主的家庭农场,相信不久的将来,布朗群众将走出一条特色产业的致富路。

优环境:以净为底,文明新风渐养成

"油灯变电灯,土房变洋楼,喝上自来水,用上水冲厕……"一段顺口溜,道出了布朗山乡群众对今昔生活的对比。

不过,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面子",更要注重"里子".如何保住这份来之不易的"颜值",让乡村有里有面?

改变从一点一滴开始。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云南中烟驻村队员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发力点,带领村民着力消除脏乱差现象,狠抓环境治理、提升个人卫生意识。

图为施甸县木老元乡木老元社区

得埃乌(布朗语中"布朗山"之意),一个美丽的名字。生猪养殖一直是摆榔乡得埃乌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山高坡陡洼子深,黑水横流臭气浓"是曾经得埃乌村的真实写照。多年来,云南中烟先后实施了乡村道路、排水排污工程、人畜分离工程。如今,走进得埃乌新村,宽敞明亮的水泥硬化路直达家家户户。

"罗光和、李正刚……"干净整洁的路面、房前屋后的转角处,每间隔一段,都有一个名字,标明了村民公共环境卫生的责任区。

近两年,驻村队员和当地村委,持续开展村庄清洁卫生行动,"每日清扫、每周整理、每月清淤"已成常态,村寨也从"脏乱差"向"美丽乡村"蜕变。

人居环境的改善,村容村貌的整体提升,也让群众们对精神文明产生了更高追求。

来到摆榔乡尖山村,屋前屋后、庭院里,多肉盆景、月季、兰花、三角梅、天竺葵等把新居装点得格外舒适、美丽。

"我们家家户户都在种绿植,不仅美化环境,也增加收入。"摆榔乡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戴学江介绍,尖山村几乎家家都会培养、修剪绿植,村集体成立的绿化公司已经承接了不少县里、乡里的绿化工程。

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布朗群众的文明新风也逐渐养成。

扬文化: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旅游春暖花开

修旧如旧,既是"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的必然要求,也是"让优秀文物世代相传"的应有之义。

在布朗山乡村容村貌整治过程中,驻村队员与木老元、摆榔两乡干部群众,注重布朗风情的保护与发展,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布朗山乡文化特色,"一村一景"已成现实。这其中,哈寨村(布朗语,意为"好在、舒适的地方")更是从曾经的深度贫困村一跃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国家1A级旅游景区。

"到四大山,看落日云海;来风力发电站,俯瞰施甸美景;处哈寨草甸,体会‘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游牧生活;游哈寨古村,体验传统村落的布朗文化……我在四大山等你。"李梓龙对着镜头,当起了推荐官。

2022年,为破解本地农产品难以输出,外地产品及游客难以引进的现实难题,云南中烟与施甸县各级部门以"守护绿水青山,留住美丽乡愁"为引领,筹建了一条集布朗民俗文化、农特产品和山寨美食为一体"草皮街".

图为布朗山乡群众打歌

日出云海、远眺群山、近看村落、唱歌打跳、逛吃逛吃。如今,"草皮街"带火了布朗山乡"周末经济",也带动了布朗山的乡村旅游热。

木老元乡哈寨村村支部书记阿福友介绍,今年,哈寨村已打造一条"看日出、观云海、游古村、品美食、打跳娱乐"的沉浸式乡村旅游线路。

在摆榔乡得埃乌新村,张海彪正在带领村民打造"家庭农场",发展体验式旅游,游客可在地里摘菜、草场喂兔子,到林下拾鸡蛋,也可以到农户家自己动手做一餐农家美食。

……

布朗山乡文化旅游正迎来春暖花开。

"远方的你,愿我们相聚布朗山,看布朗山水、赏布朗风情、尝有机沃柑、宰生态猪羊,我们在四大山等你。"周末,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乡长祁晓琴和云南中烟驻村队员们在四大山草皮街通过短视频,邀请各方游客相聚布朗山。

解民忧:真情倾注,群众笑意浓

"土地归属争议、生猪触电、养殖户污水外溢……驻村一年多,李灿帮助群众解决十余起纠纷,其中4起是10年以上历史遗留问题。"木老元乡木老元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有贵说,李灿是我们木老元社区群众的知心人,家里大事小事都喜欢找他。

李有贵口中的李灿,是云南中烟大理卷烟厂法律事务科干部、云南中烟驻木老元乡驻村工作队队长、木老元社区第一书记。

1年多来,李灿与村民同吃同住、帮村民解忧解困。"白天田间地头、晚上电脑案头"是李灿和云南中烟技术中心驻村工作队员吴家灿博士的工作日常。

图为:驻村工作组开会讨论帮扶项目

李有贵介绍,白天,李灿和吴家灿帮外出打工群众喂猪、接孩子,下地干活,帮村民疏通水渠,骑着摩托送鸡蛋……晚上,村民劳作回家,他们挨家走访,围桌夜话,听群众心声,帮群众解忧;回到宿舍,他们做计划、写方案,为群众所盼出谋划策。

在木老元社区烟田里,如果不是那副框架眼镜,很难辨认出一身泥土的吴家灿博士。

"组织有需要,我肯定积极响应。"问及驻村的初衷,参加过汶川地震志愿救援的吴博士简单、肯定地说。

而谈起木老元烟叶种植管理,吴博士则打开了话匣子。"烟叶是我们木老元的乡亲们重要支柱产业,我们跟原料部的专家们已经商量好了,育苗、移栽、大田管理、收购是烤烟种植的4个重要环节,都会跟进指导,能帮乡亲们一点是一点。"

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当成大事放在心上,群众也会把我们记在心里。目前,在施甸县布朗山乡,云南中烟派驻5名驻村干部,他们有的已经驻点6年,有的正在轮换驻点,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布朗山乡,用双手牵起布朗群众。

"好得很,好得很。"走进布朗山乡各个村寨,谈起云南中烟驻村队员,村民都竖起大拇指。(陈帆、孙新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