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入组吗?新药什么时候可以用上?能够控制病情发展吗?”每次坐诊,浙江省肿瘤医院I期临床试验病房主任宋正波都要面对一波又一波咨询。

  当患者确诊恶性肿瘤,经历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一系列标准治疗后面临“无药可用”,临床试验犹如一束光,为他们打开新的生命之窗,照亮抗癌荆棘之路。

  2020年7月16日,浙江省肿瘤医院组建I期临床试验病房,三年来已累计开展220余项新药I期临床试验,入组患者超过千人,患者的生命在这里得以延长。

  “一款新药从开始研发到应用于临床,快则三到五年,慢则十年。以往不少肿瘤患者跨国求医问药,如今随着我国药物创新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获批上市,为肿瘤治疗带来不少‘利好’,让更多患者得以在家门口治疗,成为长期生存的幸运儿。”作为创新药进入临床的第一道“把关人”,宋正波与同行们一直在临床和科研路上奔跑,为肿瘤新药机制研究与转化赋予“加速度”。
  大咖名片

http://img.toumeiw.cn/upload/images/20230802/ef2253f61a7b263803e33ccf21f0ef9d.png

宋正波:浙江省肿瘤医院I期临床试验病房主任

30%入组患者用药有效时间超过半年

临床试验并非“无药可用”的最后选择

  医生只能看有限的患者,但如果能推动一个新药上市,可以服务无数患者。从临床医生到临床研究,宋正波所带领的I期临床试验病房对于肿瘤患者意义特殊。

  “临床试验是指在创新性药物上市前,在患者或健康志愿者体内进行系统性治疗研究的过程,分为I期、Ⅱ期、Ⅲ期、Ⅳ期。”宋正波解释,Ⅰ期是动物试验后,首次在人体上进行的药物试验,主要考核新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Ⅱ期则是进行初步疗效评估;Ⅲ期是指对某一适应症,比如肺癌的疗效进行较大规模的系统性探索;Ⅳ期则是新药上市后进行的安全性和疗效的补充研究。随着我国对于肿瘤临床试验认知的深入以及创新药物的发展,当前临床试验的格局发生了一些改变,“许多创新药或是患者急需的药,可以在I期或Ⅱ期临床试验完成后立即上市,随后再进行Ⅲ期或Ⅳ期临床试验。”

  临床试验既是试药的过程,也是验证的过程。“目前入组的患者,大多是已采用标准治疗,但依照诊疗指南已无药可用的患者,临床试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治疗标准。”宋正波说,获取临床试验信息的途径不少,患者可以登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官网(https://www.cde.org.cn/),查询是否有新药获批,以及正在开展的相关临床试验,“我们医院或其他兄弟医院也有网站供患者查询。”

  作为一名肿瘤内科医生,宋正波常向肿瘤患者科普:“加入临床试验是目前在标准治疗基础上一种最有效、最安全的方式,它不是‘无药可用’的最后选择,建议患者只要有机会就尽早入组。”

  临床试验同样强调早参与。宋正波解释,到了标准治疗失败、无药可救时,患者往往存在肿瘤负荷较大、体能状况较差等情况,此时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临床试验的机会。而在较早阶段加入临床试验,患者的获益会更多。“以肺癌为例,我们在患者术后辅助阶段就给予靶向或免疫新药,可能让患者免于复发,获得根治的机会。”

  目前,省肿瘤医院I期临床试验病房针对肺癌的临床试验已覆盖晚期肺癌患者一线、二线、多线的治疗阶段。三年来,病房已诊治没有标准治疗手段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逾千人。

  “我们初步统计,在接受I期临床试验的患者中,大约30%有效用药时间超过半年,20%的患者有效用药时间超过一年,这意味着早期参与临床试验,可以让部分患者更早获益。”宋正波说。

“匹配”新药的幸运儿越来越多

年轻妈妈确诊肺癌晚期带瘤生存十年

  I期新药临床试验最根本的原则,是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有些肿瘤患者觉得自己是临床试验“小白鼠”,随着入组的患者越来越多,这种不安感也会慢慢消散,生存期因临床试验获得极大延长。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病房收治的第一例患者,参与临床试验后至今仍在继续用药中,且这样的患者越来越多。”宋正波以病房两年前开展的一个新型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特异性高、安全性较好,可以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临床试验为例,在入组的近30位患者中,新药中位有效时间达到了11个月。

  病房里的“抗癌明星”方女士今年38岁,十年前,她刚生下女儿5天,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患者当时已出现大量胸腔积液,推测生存期只有10个月左右,多年来经历过化疗、多个靶向药治疗、临床试验,直到去年6月耐药后,她来到我们病房寻求帮助。”当时,I期临床试验病房正好有一款最新的三代靶向药进入试验阶段,宋正波第一时间通知方女士,安排她进组。效果出乎意料,服药至今,方女士的病情控制良好,平时除了每个月定期复查、拿药,她的生活几乎与正常人一样。

http://img.toumeiw.cn/upload/images/20230802/146a7e5150d6eafc76ffe6ccebec8aa1.jpg

  在宋正波看来,即便是晚期肿瘤患者,目前也有多种治疗手段。临床试验病房里,约有60%体能状况不错的患者能找到一个或多个新药,而且这样的幸运儿越来越多。

  “新药总是不断涌现,不少患者持续用药后收获了很好的结果,也有患者出现肿瘤进展或是耐药。患者也需要了解病情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药不是神药,不是用了都能起效。”宋正波说,新药不会加剧原来的病情,如果病情没有得到控制,比如肿瘤没有缩小,那么患者就要退组寻求其他临床试验的机会。

  当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肿瘤已经成为慢性病,针对肿瘤的标准化治疗,宋正波也想强调几点。

  “一是要规范,肿瘤治疗首诊非常重要,后续一切治疗选择都与首次的治疗选择是否规范密切相关。二是要多学科治疗,如今肿瘤的标准治疗已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单打独斗’,确诊后建议接受具有多学科资质的诊疗中心制定的多学科规划化诊疗建议,再开展治疗。三是强调全程管理,肿瘤诊断明确后,需要多学科专家在开展标准治疗的同时,全程给予药物、营养、心理等最佳支持治疗,护佑患者整个治疗期和随访期。”

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

所院融合为新药研究与转化插上翅膀

  绝大多数新药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应用,需要走过很长一段路。过去由于国内整体药物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不少新药在国外上市相当一段时间后,国内患者才可能用上或是加入该药的临床试验。

  “随着我国药物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创新药物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目前我们已在相当多的领域做到与国外同步,绝大多数患者不需要跨国参与相关的临床试验,在国内就可以享受相同甚至更好的诊疗环境或是找到同质化的药物。”宋正波很早就关注到了创新药物在临床试验时面临的问题:一是临床试验医生和申办方的研发人员对于新药的认知能力不足;二是临床前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不充分;三是新药后续的拓展方向以及与怎样的药物组合才能获得最佳疗效。

  临床医生提出科学的临床问题,需要研究基础和转化的科学家参与,取长补短,共同解决。而所院融合的发展机制,正好为宋正波的临床研究插上了翅膀。随着省肿瘤医院“牵手”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一批临床医生与从事新药研发的科研人员正加速推动新药研发的临床前研究工作,并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我们第一个进口的肺癌靶向药是在2005年获批的,但中国的第一个同类型创新药在2011年才获批,中间有着六年的时间差。随着近年来我国药物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们在部分领域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局面。”宋正波提到,目前全球200多个进入临床阶段的抗体偶联药物,中国就占到60多款。在肺癌、食管癌、胃癌等常见高发肿瘤中,中国都作出了新药原创贡献,“即便是肿瘤晚期的患者,只要符合基本的入组条件,临床试验的选择还是比较多的。一旦出现耐药,我们首先寻找耐药的机制并寻找广谱的临床药物,还可以通过姑息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手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http://img.toumeiw.cn/upload/images/20230802/32e95561bd456d5e2c041e8c4de49cb9.jpg

  大咖辟谣

  谣言1:参与试验就是当“小白鼠”,风险很大。

  错。参与临床试验不是当“小白鼠”,而是“大熊猫”,参与新药临床试验的患者是被保护起来的群体,我们会给予更多关注,希望为他们寻找更好的治疗手段。在诊疗过程中,患者也会得到医护人员及临床研究协调员更多的关心和关照。

  谣言2:被分到对照组可能得到“安慰剂”,而不是有效治疗。

  错。我们现在的临床试验组是指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新药的治疗,对照组则是标准治疗。患者即便加入临床试验对照组,也能获得标准治疗,并不吃亏。

  谣言3:临床试验所有用药和检查都要自费。

  错。临床试验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申办方发起的临床研究,主要为了药物的注册和上市,入组患者费用全免,还能获得一部分差旅费和营养补贴,目前我们I期临床试验病房所有的临床试验都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是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通常在药物上市之后进行,我们会尽可能给患者减免或减少费用,所有的临床试验都以受试者获益为第一原则。

  谣言4:即便新药物有效,试验结束后也无法继续用药。

  错。因为我们的原则是受试者获益或无害。只要这款新药对患者是有益的,即便临床试验结束,患者也能继续用药,直到肿瘤进展或自身无法耐受为止。

  谣言5:只有终末期肿瘤患者才能参与临床试验。

  错。肿瘤要早诊早治,肿瘤的临床试验也强调“早”。中末期患者往往由于肿瘤负荷比较大,体能状况比较差、并发症较多,失去新药临床试验的机会。而在早期加入临床试验,患者能够极大地从临床试验中获益,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

记者 柴悦颖